参考文章在这里:https://zhuanlan.zhihu.com/p/51994736
一、阅读方法

二、读文献的心态
「随着阅读的推进遇到的生单词逐渐增加,畏难情绪也会越来越浓重,这个时候浮躁的心情很容易跑出来支配你的大脑,让你“误以为”自己一无所获」。文献阅读中个别动词和副词的含义不知晓并不会对文章大意的理解造成巨大影响(专业基础词汇和术语除外),我们在读文献时要摆正心态,泛读通读过程中不必刻意去关注这些生单词,「要适应在有生单词的情境下去概括和提炼文章的重点」。查单词的工作可以在精读过程中、甚至是读完以后去进行。
三、读文献的几个tips
1. 参考文献信息多。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可能包含不少你感兴趣的相关文献,可以从中筛选一下做延伸阅读;
2. 关注近五年的文献。无论是你的开题报告还是期刊投稿文都对于近五年的相关文献比例有一定要求,广泛阅读这部分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人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确定科研选题来说至关重要;
3. 关注核心期刊和学科大牛。这点不用多说了,学科大牛课题组和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千万不要错过。
4.个人理解(10.24日更新)
摘录自清华大学动机所教授彭明辉的《研究生手册》
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
研究生开始读期刊论文时容易犯的毛病:
(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
(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每次读论文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到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由粗到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所以,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一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整批阅读很像是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
敢于去猜论文内容,不要怕猜错,猜完后根据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以判断猜测对不对,
4.个人理解(9.17日更新)
先总结一下我看文献的几个问题吧:
1。最典型的,如果通篇顺序理解文章的话,会陷入细节中而把握不到全局,最后读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2。文章读了后,因为缺少对其中关键术语的理解,读完其实是没有感觉的,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什么效果?如果不对术语进行检索理解的话几乎很难得到收获。
其次是策略,总结一下,我觉得大致是这样:
- 粗读阶段:首先阅读摘要+总结,判断有没有意义?该不该读
- 精读阶段:其次粗读内容,把握几点
(1)主要梳理出作者的整个技术路线。
(2)研究方向问题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主要贡献是什么)?
论文里面经常会省去许多细节,我们需要将论文还原到:问题是什么?路线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设计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推论过程暂时略过。 - 复现阶段,到达这个阶段说明你需要重现论文了,此时需要具体理解每个过程具体的推论,补充其中省略的技术细节,用工具复现